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在堅持意識形態(tài)領域根本制度中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堅定文化自信、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
在堅持意識形態(tài)領域根本制度中堅定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指明了人類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边@就是“歷史必然性”,文化自信應當建立在這種歷史必然性基礎上,因為讓人自信的文化一定體現理性力量、邏輯力量對人的征服,體現為符合歷史必然性。所以,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密不可分?;赝袊伯a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的歷史,是一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也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和改造中國的歷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奮進新征程,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唯此,才能使全體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凝聚起社會各界的力量,才能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風險與挑戰(zhàn),確保我們的事業(yè)勇往直前。
在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堅定文化自信。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形態(tài),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數千年保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曾極大地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社會和文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就足以文化自信。不可否認,社會發(fā)展離不開傳統文化。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睔v史悠久是我們的重要特點,但特點并不直接等于優(yōu)勢,特點是一事物所具有的獨特之處,而優(yōu)勢是事物特點中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獨特之處。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要把歷史悠久的特點轉化為優(yōu)勢,還需要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結合起來,即必須經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的過程。根據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對人民群眾生產勞動實踐及其結果的自信,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自信是對國家和人民所選擇的發(fā)展道路、所堅持的理論的認同,并愿意為之奉獻的情感與倫理態(tài)度??梢姡敶袊奈幕孕旁从谥袊伯a黨百年奮斗創(chuàng)造的“中國奇跡”,如果沒有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我們的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因此,堅定文化自信要立足新時代,以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求為根本,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向世界展示更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民族特征,每個民族之所以能獨立于其他民族,主要是因為文化的不同。強調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是文化封閉,中華文化要保持影響力和生命力,就必須不斷加強文明的交流互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圍繞新時代的世界文明交流問題做了重要論述,形成了完整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不斷推進文化交流創(chuàng)新,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開展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學習吸收了國外先進文化經驗,加強了全面深化文化發(fā)展改革的力度,加強中華文化的推廣力度。奮進新征程,要站在促進文明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在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不斷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為人類實踐提供思想鏡鑒,為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提供精神動力。
(作者:鹽城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羅月娥。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傳統語錄體范式在高校輔導員談心談話工作中的浸潤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32021SJB1013)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