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魂魄。如何發(fā)掘黃河文化的內涵,活化黃河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在4月18日舉行的黃河文化論壇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中,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從文化興起來、文物活起來、各方動起來等進行了深入剖析和闡述。
凝練先進理念 讓黃河文化可親可敬、可享可用
黃河流域孕育了河湟、關中、三晉、河洛、齊魯等地地域文化,誕生了四大文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
2020年10月,中央提出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體工作方案,隨后印發(fā),就在本月《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設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章,明確國家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從文化基礎到法律規(guī)定,從規(guī)劃引領到工作方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了全方位的保證。
劉玉珠認為,在中國社科院、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山東省人民政府聯手推動下,對沿黃九省(區(qū))簽訂系列合作協議,為克服線性文化空間結構,分割性認知帶來的管理協同困難,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同時他認為,要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發(fā)展各方面還可以從理論、理念和方法上加大統籌。加大理論創(chuàng)新,大江大河,公園建設是一個全新的實踐,全新的探索,需要現有法理規(guī)劃方案的基礎上,持續(xù)開展理論研究,充分借鑒國內外自然公園、歷史公園、考古遺址公園等經驗,完善文化公園的理論架構,明晰建設對象、目標,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成名副其實的體現中華文化的地理標識、精神家園、旅游要素、休閑空間。讓黃河文化可親可敬。
“凝練先進理念,建設黃河文化公園絕不是圈地、建房子、造盆景,也不是搶注名人故里,附會傳說,生搬硬造,而是要科學把握文化生態(tài)、生產生活等關系,充分尊重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全面彰顯文化,更要以文化融入當代生態(tài),促進歷史文化與青山綠水的交相輝映,要以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增進城鄉(xiāng)宜居,提高生活品質,實現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讓黃河文化可享可用?!?/p>
激發(fā)創(chuàng)新 讓文物活起來
黃河流域文物資源豐富,九省(區(qū))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占全國的40%。黃河文物承載著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劉玉珠認為,讓文物活起來,要雅俗共賞,既需要高學術水準著作,從各種專業(yè)角度來闡述黃河文化的價值。同時,也需要《黃河文化通覽》這樣的知識性讀本,以及本月即將面市,由全國政協文學委編纂的《黃河話傳》這樣的普及性讀本,可以讓公眾能夠更加輕松自如地了解黃河,親近黃河。
讓文物活起來,要虛實結合,要激發(fā)創(chuàng)新,“我們可在黃河重要的地理歷史文化節(jié)點,充分運用數字科技將黃河的歷史變遷,黃河的文物故事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劉玉珠表示,以隋唐洛陽城為底本的唐宮夜宴成為現象級作品,西安大唐不夜城最近推出的“盛唐密盒”更是火爆全網,要探索設立靈活激勵機制,鼓勵文物+科技+教育+創(chuàng)業(yè)的模式,以文化產業(yè)來帶動文化的傳播。
多方協作共促 高規(guī)格開拓黃河文化的公共空間
黃河文化自古就蘊涵著開放包容的基因,從中原文明通過兼收并蓄,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多重花瓣發(fā)展的中心,到春秋諸子百家的爭鳴,到漢唐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再到如今沿黃九省區(qū)通力打造的東西互濟、陸海聯動、開放協作、共促“雙循環(huán)”格局,黃河文化在開放中、交流中展現中華文明古國魅力。
劉玉珠認為,要在現有的世界遺產保護框架下,提升黃河流域現有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推進黃河流域重要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充分挖掘黃河流域的水利遺產、農業(yè)遺產、工業(yè)遺產等,持續(xù)擴大世界級的黃河文化地標陣容。要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框架下,加強同世界大河流域、文化大國之間的交流,推動建立常態(tài)化的文化遺產合作項目,積極拓展國際影響力、表達力、傳播力。
另外,還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在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采取政府主導,社會運營的方式,吸引人才、資金,特別是引入先進的管理和市場化運營理念,讓黃河文化的弘揚傳承更加多元,更加可持續(xù)。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